寂天菩萨 造 如石法师 译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同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如果把这十品大义进一步加以归纳,那么我们也不难看出:前三品的主旨,在于引发尚未生起的世俗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中间的“不放逸”、“护正知”和“安忍”三品,在于训勉学人如何守护已生起的菩提心和所受持的菩萨戒,不让它们有所染污、退失;接下来“精进”、“静虑”和“智慧”三品的主旨,一方面是要增进并净化...
例如十一世纪的阿底侠尊者,在《菩提道灯难处释》中提到《入行》的地方共有二十二次;十二世纪西藏白教冈波巴大师的《解脱庄严宝论》,引用《入行》多达六十几次;十五世纪黄教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单单“安忍波罗蜜多”和“精进波罗蜜多”两章就足足引用一百个偈颂(参考《广论》写成的《成佛之道...
如石法师译解: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导论 二、《入行》与《学集》的关系 在《入行》第五品“护正知”中,寂天曾经提示:想修学菩萨行的人,应该学习较广的《学集》或较略的《经集》;如果行有馀力,还应该努力阅读龙树所造的那两部论典①。然而,其中所说的《学集》和《经集》到底是谁的作品,寂天并...
如石法师译解: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导论 五、《入行》的特色 (一)以“自他换”修利他 在这个世界上,各大宗教都劝人为善。大多数的人也都承认利他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行为。但是,它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应该行善助人?不利他不可以吗?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石法师译解: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导论 一、寂天传略考 关于寂天的生平事迹,汉文资料全缺。兹根据西藏布敦(Buston,1290~1364)《佛教史大宝藏论》和多罗那他(Taranatha,1575~1634)《印度佛教史》中的记载整理如次: 寂天出生于南印度,是梭罗史吒(Saura stra)国国王善铠的儿子,原名寂铠。他自幼学识出...
如石法师译解: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导论 七、《入行》的相关注疏 由于《入行》发人深省,净意励志,所以历代的印、藏高僧在阅读之余,有感而发,纷纷写下了他们的注疏。而这些相关注疏,只有在西藏文献中保留得最为完整。所以下面,笔者将根据西藏文献,分别列出《入行》现存的印、藏注疏,以便有心人士循此作...
如石法师译解:入菩萨行论(经文)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1.欣乐而随喜: 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 得乐诸福报。 2.随喜三学行—— 二乘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 实脱轮回苦。 3.随喜佛菩提、 佛子诸果地。 亦复乐随喜: 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 及诸饶益行。 4.我于十方佛, 合掌诚...
如石法师译解:入菩萨行论(经文)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品 不放逸 1.佛子既如是, 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 莫违诸学处。 2.遇事不慎思、 率尔未经意, 虽已誓成办, 后宜思舍否。 3.诸佛及佛子, 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 云何舍誓戒? 4.若誓利众生, 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 来生何所似! 5...
如石法师译解: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译注 第六品 安忍 第六品 安忍 一、思惟瞋过及忍德 (一)隐含之过患 1.一瞋能摧毁 只要对菩萨生起一念强烈的瞋害心, 千劫所积聚、 就能完全破坏千劫以来 施供善逝等 布施、供养诸佛菩萨等等 一切诸福善。 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① 2.罪恶莫过瞋,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