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博物馆文物鉴赏——弥勒佛倚坐像 弥勒佛倚坐像,高1.63米,砂石质地,高发髻,出土于范家桌子乡红罗驿(义)寺院遗址,佛像头上的发髻一改常见的馒头状的肉髻或螺旋状的螺髻,而是美化成了莲花瓣状的莲花髻。这种发式出现于唐代,宋金时期比较流行。佛的面相方圆...
武周宰相姚崇造七宝台石雕佛倚坐像 姚元之造佛倚坐像 武周长安三年 石灰岩 高68公分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宝庆寺七宝台之浮雕龛像。龛像原属长安(今陕西西安)光宅寺七宝台,后寺毁,龛像遂移至宝庆寺。此像呈倚坐姿,肉髻高圆,满布螺变。面相丰圆,体态健硕,内著僧衹支,外披袈裟...
初唐阎宗造弥勒佛倚坐像 阎宗造弥勒佛倚坐像 唐神龙元年(705)石灰岩 通高82.3公分 芝加哥艺术研究所藏 佛倚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脚分踏于升起二莲花上。高肉髻,髪作漩涡纹,脸形方圆,眉眼细长,颈刻三道纹,体型壮硕。外披双领下垂袈裟,内著袒右僧衹支,衣薄贴体垂覆于座上,衣纹处理写实自然,体现出厚实...
下面两角对称浮雕持宝剑的天王像,头戴战盔,上着覆膊,下着站裙,足蹬战靴,对称弓步踩在台阶上,雄健威武。该尊佛教造像碑,出土于山东广饶县南赵寺村的一口水井内。中间的主佛持倚坐像,这种倚座形式出现的佛像多为弥勒佛。这与佛教传说有关。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间,接替释迦牟尼...
北齐弥勒倚坐佛像。像头顶上有隆起的肉髻,双耳垂肩,面带微笑,衣装形式虽然还部分保留了早期佛像特征,但其宽大的衣领披覆结构明显借鉴了此前流行的褒衣博带式袈裟特征。佛像背后铆接有镂空的华丽背光,增添了庄重、神圣的气质。倚坐姿造像在印度古代雕塑中颇为常见,中国内地早在5世纪的北魏也出现了弥勒倚坐佛像,这一...
北齐倚坐佛像:93.5厘米的佛光 🗿 这尊北齐时期的倚坐佛像,出土于临漳北吴庄佛像埋藏坑,通高93.5厘米。它的底座宽42.8厘米,高4.4厘米,厚34.5厘米,由白石雕琢而成,整体通体贴金,显得庄严而神圣。 🌸 主尊佛像的面容庄严,螺髻盘旋,弯眉细目,直鼻小口,眉间还浮雕有白毫。它身着袒右袈裟,双臂前端残缺,倚坐于仰...
图2:翟家窟的弥勒三尊像,位于初唐时期,后经五代、宋时补绘。此说法图的主尊倚坐,榜题中有“弥勒佛”字样,因此可确定为弥勒说法图。该图对考察无榜题或榜题模糊的倚坐说法图具有参考价值。中唐时期,莫220窟甬道南壁龛内西壁。图3:初唐时期的倚坐弥勒,表示三会之一,背景描绘成净土,与西方净土变类似。莫341...
就是和这倚坐结构有关。 东晋南朝以来各种坐姿层出不尽,但最盛行的就是正四桌椅的做法。这种做法和我们今天的椅子差不多,坐时能双足轻松自如置座前,靠背支持躯干保持松弛状态,安稳而舒适。而乐山大佛背不离山体原岩,再取倚靠坐姿,加上双手抚膝,使俩臂略向前倾斜,便于雨水流下,避免山体滑坡。虽然现在的佛像并...
唐代石雕弥勒佛倚坐像高110cm此弥勒造像体格巨大,保存完整,独立供奉。面相饱满,肉髻高耸,其上波浪螺髪,双眉若弯月,两目低垂,鼻梁挺拔,厚唇轻合,双耳垂肩,慈祥静谧。贴身着僧祗支,前襟斜胸,外披袈裟。左手置于左膝,右手本施无畏印,惜已佚失。垂足倚坐方形须弥台座上,两足赤裸,分踩两枝外沿的小莲座上。佛座...
邺城北齐龙树背屏倚坐弥勒菩萨造像 这一尊造像主尊为倚坐弥勒菩萨,下有两童子托足,主尊旁为弟子、菩萨像 ,其下是卧龙托起底座。背屏是这是一种新的造像形式,将一棵菩提树进行镂空雕刻,有两组飞天托起璎珞,并一组飞天托起顶部的坐佛。最下的底座,中间的香炉旁分列列有弟子、狮子和力士。我们可以看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