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发各省候补的知县,如果没有进入试用阶段,那么就要无限期等候。期间,督抚也会安排一些临时差事,比如办理各种发审、赈灾、清查保甲等事务。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情况下,可以弥补督抚衙门人员不够的缺陷。同时,候补知县又可以通过临时差事获得历练的机会,督抚也可以借机考察他们的办事能力。但更重要...
对于被分发到各个省份的候补知县,如果没有进入试用阶段,就需要无限期等待。在这期间,督抚会安排一些临时的差事,比如办理各种发审、赈灾、清查保甲等事务。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情况下,可以弥补督抚衙门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临时差事,候补知县也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督抚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评估...
所以,当你的祖先墓碑上写着"候选知县"时,那可不仅仅是一个官衔,那是一个曾经站在官场金字塔尖端的荣耀印记!一个字的差别,却是命运的分水岭。
清代知县中的候补任职者大多数属于候补知县一班,这些人是吏部分发给各省试用的人员。在分发候补知县中,进士即用知县、大挑举人、捐纳和军功人员的人数较多。进士即用知县的班次最好,其次是丁忧开复、处分开复以及曾担任过知县的病养销假回省人员。而大挑举人、贡生、捐纳和军功人员由于从未担任过真正的知县职位,且...
因为候补者往往都是一大群人,而且候补通常也没什么希望。除非现在的实任者出了岔子,被朝廷处理了,这时候才能有候补者的出头之日。整体来说,古代的候补知县根本就不值钱,没什么实际权柄,至于转正的时间期限也通常没有明确规定,有人候补到离开人世依旧都在候补,最终也只有无尽等候,没有补。
这以上的八类人,就算是广义上的候补知县了。可到了具体铨选的时候呢,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通过吏部考核后直接被任命的,另一种是不用经过吏部铨选,直接分发到各省的。要是通过吏部铨选被分配到各省的,那这人就是候选知县,他们到了省里后,不用再让督抚考核,拿着吏部的凭据就能直接去上任了。那些经过地方...
广义上的候补知县由八类人员构成。在具体铨选过程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类是经过吏部考核直接任命的,另一类则是不经吏部直接分发至各省份的。后一类属于候选知县,他们到达省份后无需再经督抚考核,仅凭吏部的证明即可直接就任。而经过地方督抚考核的人则称为候补知县。尽管他们也在吏部注册,但不能立即就任,需...
候选知县与候补知县一字之差,地位天壤之别。一为进士出身并经“榜下即用”;二为通过大挑考试的举人;三为拔贡、优贡且朝考成绩优异者;四为军功保举人员经分省试用;五为经各省督抚明保经引见后奉旨任知县者;六为丁忧开复、处分开复及病、养销假回省者;七为捐纳人员经分省试用;八为其他分发人员。在广义...
清代官员任职程序繁琐,候补、候选者虽获官员身份,却未正式履职。本文主述知县任职情形,其余职官则暂不赘述,以凸显知县任职之特色与要点。当各省知县职位空缺时,吏部即启动铨选程序。竞争者包括:进士即用之知县、大挑举人、拔贡优贡佼佼者、军功保举试用者、督抚保荐奉旨任用者、复职或病养归省者、捐纳试用者,...
按照清朝官员品级制度规定,知县是正七品文官。候补知县虽然没有实际就任,也没有享受这个职务的任何俸禄、待遇,拥有相应的职权,但他的品级与知县是一样的,也是正七品。 包龙星可以与正七品知县一样,享受生活及出行时使用的规制(当然是自费),如穿官服、乘蓝呢官轿、置办家产、使用仆人等。其他普通人是没有资格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