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信不由中”可知,要发自内心;“明恕而行”突出的是行事要光明磊落;“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强调要以礼法行事。据此分析即可。答案:(1)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2)公羊传 谷梁传(3)①信任要发自内心;②行事要光明磊落、互相体谅;③行事要按礼法。...
春秋初期,郑庄公(姬姓,名寤生)与周平王互相交换人质,以证明双方互信,维护双方和平,史称“周郑交质”。左丘明就此评价道:“信不由中(衷),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该事件表明 A. 周礼规范了王室与诸侯的道德 B. 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力下降 C. 异姓诸侯国对周王室信任不足 D...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zhi,谁能间之! 【译文】讲信用不是发自内心,即使有人质也是没有用的,能懂得将心比心地办事,并用礼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 出自春秋·鲁...
文言文阅读。君子曰:“信不由中质①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江之毛,颈蔡蕴藻之菜,筐宫筠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
译文:讲信用不是发自内心,即使有人质也是没有用的。出处:《左传·隐公元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典故:这是《左传》描写隐公三年,周郑两国国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以交换儿子作为“诚信”,但是,由于各自目的使然,最终“撕票”的故事。说的...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这句... 释意: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 翻译: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出处———《左传·隐公元年》【译文】讲信用不是发自内心,即使有人质也是没有用的 .能懂得将心比心地办事,并用礼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典故:这是《左传》描写隐公三年,周郑两国国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以交换...
释意: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此句出自:先秦的左丘明的《周郑交质》此句的原文为: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
出自《左传》,全文是: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春秋时期两个国家为了互相取信,就把自己国家顶重要的人比如国君的儿子,送到对方去当人质。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是说两方面假如信任本身就不是真心的,放人质也没有好处。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_之毛,_蘩_藻之菜,筐__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_》,《雅》有《行苇》、《_酌》,昭忠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