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规范论与存在论之间并不是没有纽带,经过审慎考虑,我决定从几乎各派观点都承认的共犯论中的直接-间接模式这一存在论构造入手,经由剖析其潜在的归责意义与欠缺,揭示出在共同犯罪理论领域引入归责理论的必要性与路径,希望能借此推动我国共同犯罪理论的...
而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就不能置我国刑法规定于不顾,不经过解释论的努力就将共同过失犯罪纳入到规范的共同犯罪理论中。 问题是,当黎宏教授将肯定说的主张上升至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高度时,却忽略了肯定论者的立论只是说共同过失犯罪的现象不因立法的否定而消失,并指出立法者不承认该现象...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共同犯罪系各参加者以各自的方式在社会背景下共同塑造了同一个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该行为及其结果是全体共同犯罪人的“共同作品”;直接实施者不仅为自己,也为其他共同犯罪人实现了构成要件,所以,在归责的意义上没有直接者和间接者、自己的犯罪和他人的犯罪之分,而是数人共同实现了一个共同不法。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共同犯罪系各参加者以各自的方式在社会背景下共同塑造了同一个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该行为及其结果是全体共同犯罪人的“共同作品”;直接实施者不仅为自己,也为其他共同犯罪人实现了构成要件,所以,在归责的意义上没有直接者和间接者、自己的犯罪和他人的犯罪之分,而是数人共同实现了一个共同不法。
一、共同归责的存在论路径 _ 刑法学理中以自然主义和目的主义为代表的存在论倾向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共同归责而言,其突出表现为对客观因果关系或者主观行为意图的坚持。 (一) 共同犯罪中的因果性归责:以帮助犯的因果关系为例 共犯论中存在论的最大分支首...
区分归责负担与刑法不法,对解决原因自由行为、超越承担过失、防卫挑拨、自陷风险、着手、实行、被害人教义学以及共同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有启发意义。在刑法中引入负担理念与《刑法》第22条预备犯的规定不冲突,也不会导致刑法的私法化,应当在刑法不法的判断中一般性地提倡归责负担理念。
区分制与单一制是现今共同犯罪理论与立法中两种不同的体系,前者在体系论与价值论上均区分正犯与共犯;后者则相反,将全体参加者均视为行为人(正犯),仅在量刑阶段始考虑各行为人作用之大小。二者的差异并非事物的本质使然,而是刑事政策以及论理上考虑之结果;也不能绝对地说何种体系天然具有合理性,而是各有千秋,亦各有...
2)“归责视野下共同犯罪的区分制与单一制”,载《法学研究》2016年第3期 3)“特别认知者的刑法归责”,载《中外法学》2015年第4期 4)“论必要共犯的可罚性”,载《法学家》2017年第4期 5)“共同犯罪的立法极限”,载《法学》2018年第8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
如何引入规范的视角剖析共同归责的基础,因此成为本文的主题。 一、共同归责的存在论路径 刑法学理中以自然主义和目的主义为代表的存在论倾向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共同归责而言,其突出表现为对客观因果关系或者主观行为意图的坚持。 (一)共同犯罪中的因果性归责:以帮助犯的因果关系为例 共犯论中存在论的最大分支首推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