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年来关于玉米开花适应性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在高纬度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机制仍知之甚少。为鉴定调控玉米耐冷性的关键基因,杨淑华课题组利用205份玉米自交系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成功在玉米第3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调控玉米耐冷性的关键转录因子,命名为COLD-RESPONSIVE OPERATION LOCUS 1 (COOL1)。
2018年,杨淑华团队受邀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regulation of CBF signaling in cold acclimation的综述论文(施怡婷和丁杨林为共同第一作者,杨淑华教授为通讯作者)。该文从低温对植物的不利影响、低温锻炼概述、低温锻炼的转录调控、低温信号的感受、低温信号中的翻译后修饰、植物生长与耐低温之间的...
因此,杨淑华团队从基因表达入手,分析CPK家族成员低温下基因表达差异。研究发现,CPK28基因受低温显著诱导表达。表型分析发现,CPK28功能缺失突变体表现冻敏感表型。有意思的是,植物经过低温处理10秒后,CPK28激酶活性被迅速诱导激活,该过程依赖于低温诱导的Ca2+信号。进一步研究发现,CPK28的Ca2+结合活性和激酶活性是其...
该研究为全面阐明独角金内酯在植物耐低温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研究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王西博士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杨淑华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李卓洋博士、张晓燕博士、施怡婷教授、巩志忠教授以及北京农学院刘子妍副教授参与了研究工作。该研究还得到北京大学瞿...
杨淑华:植物耐低温的分子调控机制木向荣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 778 0 11:42 App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赵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1386 0 28:17 App 董欣年、高彩霞、王二涛、黄三文等人的讨论 851 0 24:38 App 水稻耐盐碱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东北师范大学-徐正一 ...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杨淑华教授团队应邀在综合期刊Annu Rev Genet杂志撰写题为“Regulatory Networks Underlying Plant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 to Cold Stress”的综述文章。该综述通过不同的角度系统总结植物如何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生存和生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低温胁迫信号的感知和转导通路。本章节深入阐述了植物感...
杨淑华课题组通过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及电生理学等手段发现钙离子转运蛋白AtANN1在低温诱导的钙信号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atann1缺失突变体中低温诱导的[Ca2+]cyt显著低于野生型,低温关键转录因子CBFs及其下游靶基因COR的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从而导致拟南芥耐受低温的能力下降,说明AtANN1通过影响低温介导的钙信号...
调控植物低温应答的新机制 2019年8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杨淑华课题组揭示了蛋白激酶BIN2调控植物低温应答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 》上。研究人员发现,CBF 类转录因子在冷锻炼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CBFs 基因在低温胁迫早期被快速诱导表达,激活下游冷响应COR 基因的表达,但...
杨淑华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光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转录因子PIF3负调控CBF基因表达和植物抗冻性,同时E3泛素化连接酶EBF1/EBF2参与PIF3蛋白稳定性的调控(Jiang et al., PNAS,2017)。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发现低温下CBFs和PIF3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这种互作抑制了PIF3和phyB蛋白的共降解。phyB通过调控低温应答和生长发育相...
2018年11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杨淑华团队揭示了蛋白激酶O S T1被低温激活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中国农业大学杨淑华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植物低温胁迫信号通路的研究。该研究组前期鉴定到SnRK.6/OST1(Openstomata1)蛋白激酶是植物抵抗低温胁迫的关键组分。前期研究结果表明OST1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