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成语解释: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用于劝戒之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字义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翻译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意译自己不愿承受的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古人告诫人们要善良、尊重他人的一种道德准则。其含义是,不应该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基本原则。 解释如下: 1. 基本理解: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换位思考。当我们做出某种行为时,应该首先想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我们自己不愿...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意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是一种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强调个体在行为时应考虑他人的感受,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这一原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将心比心,以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一句经典名言,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人尽皆知。在《论语》中,这句话被提及到两次:《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曰:...
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宗教大会上,德国神学家孔汉思提出《全球伦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应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理论支持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遂被一致确定为世界各宗教文化的“金规则”。 “推己及人”构架“仁”与“...
首先这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此话出自《论语》是孔仲尼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原文出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整句话解释为,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篇第二章》。当时,仲宫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出门办事了,就像去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就像去举办重大祭祀一样,都要认真严肃去做;自己不愿意要的,就不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