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里有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什麽叫五遍行?这五样东西为什麽叫遍行呢?第八阿赖耶识决定了任何一部分都有,没有办法脱离,所以叫遍行,如空气一样,如原子一样,任何里头都有它。等於我们将白糖放在面粉里做成面包,任何一块面里都有白糖,合在一起了,哪里都存在,都有甜味,这就叫遍行。唯识学把...
就是作意、触、受、想、思,这就叫做五徧行。一念完成,必须要有这五个,这五个没有全部具足的话,这个条件没有全部具备的话,这一念,这个起心动念没有办法完成,所以我们任何一个念头里面,就有这个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一念就完成了。 我们首先说明,它为什么叫做遍行。这个“遍”,就是周遍的...
五遍行心所法互相俱生:触、作意、受、想、思聚集在一起出生运行。不要受环节顺序的思维影响,在任何一个环节上都可起触、作意、受、想、思。所以说此“五法”同聚运行。但在不感兴趣时,可能不运行始终。与第八识伴随始终。五遍行所有心所法伴随第八识至始至终运行,一个都不少。因为第八识是总开关,...
5、思是决定进入状态。实际上“五遍行”贯穿于整个修行的过程。这个“触”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身体之触,而是一种心灵的感触。一个修行人往禅堂里一坐,如果感受不到这里每个人的磁场和氛围,乃至每个人的起心动念,说明你还没有进入状态。“五遍行”的意义是:当六根对六尘时,就有了六识。前五识是外触:...
故谓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无一具有如是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称为遍行。于萨婆多部,除上记五心所之外,别加欲、慧、念、胜解、三摩地等五别境,而立十心所之说,是为大地法。〔成唯识论卷三、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三、大乘五蕴论、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一、大乘百法明...
五遍行心所指出,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都要经过五个连续的阶段:作意、触、受、想和行。这意味着,无论我们的念头如何微妙复杂,都必须依次经过这五个程序。因此,当我们面临一个具体的事情时,可以通过这五个阶段来深入剖析,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它究竟是果报还是新造业。► 作意、触、受阶段的果报 这些阶段对应...
唯识学将作意、触、受、想、思等五种心理作用称为五遍行心所,也就是五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心理活动 唯识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即触(梵spars/a )、作意(梵manasi -ka^ra )、受(梵vedana^ )、想(梵sam!jn~a^ )、思(梵cetana^ )等五...
有时候,一开始作意在前,在等五遍行都运行起来以后,它有时候触在前,先触再作意。这个心一直在触的境界啊,那么一开始触了以后,它产生了受,领受领纳,有了名言,有了想;有了名言,了知这个想,想了以后,思心所造作,它会思惟思量,考虑打转;思量了以后它作决择,开始造作了,身口意行造作出来,造作以后思惟以后,...
五遍行心所,乃触、作意、受、想、思也,乃一切心生起之共通心所。而五别境心所者,乃欲、胜解、念、定、慧也,此五者乃于特定之境,各别生起之心所也。 五遍行如地基,五别境则似其上所建之屋宇。触为心识初触外境,作意为心之定向,受为领纳苦乐等感,想为取相了别,思则为意之造作。此五者,于...
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五遍行好厉害。什么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里头它普遍地存在。 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净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观,有时候觉得自己第六意识空了,有许多修道打坐身体上功夫气脉也做得蛮好,也觉得打起坐来:我也没有思想没有念头——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