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纸及印刷术发明以前,我国古代曾经有着书于竹简、木牍、绢帛,及镂于兽骨、青铜、石板的传统,且绵延不绝两千多年。《墨子·兼爱下》有言,“何知先圣大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
《书于竹帛》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阶段。此书标志着中国书籍史研究的重要阶段。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学者开始系统追溯与总结中国书籍的发展历程与规律,这一阶段被视为中国书籍史研究的奠基期。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正是承上启下的杰出代表,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1.3 ▍ ...
《书于竹帛》的价值远超其对中国古代书写和铭刻艺术的深入研究。它深刻挖掘了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精髓,为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此外,《书于竹帛》还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一、蔡侯造纸材料一: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战国)《墨子·兼爱下》1从材料看,中国古代书写文字
编者按:《名师引领》今天推介广西名师、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李杰先生的《刻于甲骨,书于竹帛,铭于钟鼎——从书写材料与书写工具看汉字的流变》。李杰这名字较多,我朋友圈都有好几个。之前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误会。我常从朋友圈和专业微信群里看到一个叫李杰的老师很厉害,常在外作讲座,老师们都称他为李校长,...
一、蔡侯造纸材料一: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战国)《墨子·兼爱下》1从材料看,中国古代书写文字的载体,
《说文》释“书”为“箸也”,又说,“著于竹帛谓之书”。“书”的古文字形体从聿、者声,其中,“聿”描绘了人以右手持笔书写的情景,“者”则意味着与“箸”或“著”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在这里,“箸”从“竹”,“著”从“艸”,“竹”叶下垂而“艸”...
传书记载的虚妄性:传书中往往记载了一些被认为是贤圣所传的故事,如曾子之孝的故事,但其中不乏虚妄不实之处。例如,传书言曾子出门砍柴时,家中来客,因其不在而欲离去,但曾子之母扼腕而痛,曾子竟能感应到这种疼痛而返回家中。这种记载显然超出了常理,属于虚妄之言。对书本的理性态度:面对...
【题目】化学与中华古文化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粘土 B.《墨子·天志》中记载:“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