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莱是东夷,其地又远,“裔不谋夏”,言诸夏近而莱地远;“夷不乱华”,言莱是夷而鲁是华。二句其旨大同,各令文相对耳。[1,+∞]扩展资料汉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出处是《春秋左传正义》,不是《春秋左传》,是唐代孔颖达对《春秋左传》的注解。 而《左传》则是:《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主要描述了古时候的服装,很美,艳丽。有礼仪之大,描述了对我国古时候的文明与尊...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大意是:中国有至高无上的礼仪,所以称作“夏”;中国有精美的服饰衣冠,所以称作“华”。 释义: 礼仪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中国传...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 (一) 中华民族主义,并非域外泊来,更并非近代才产生,也并非宋明之季才格外强调;而是自上古先民时代,华夷之别便深深刻入我们历代祖先的骨髓之中。 从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来,华夏与夷狄之争,便是关乎华夏文明与华...
1、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出处: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释义:中国因为礼仪的完备而被称为“夏”,因为服饰的华美而被称为“华”。中国自古有衣冠上国之称,有一套完备的服饰礼仪系统。这也是“华夏”一词的说法来源之一。 2、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所谓“华夏”,就是“衣冠礼仪之国”的意思。在历史上,中国占据世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祖同源观念得到发展。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固和发展是华夏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读材料,探究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 称夏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000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 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
与世界说 | 千里尘: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共青团中央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举办“中国华服日”;河南春晚向我们展示的“唐宫夜宴”获得一致好评;再次身着汉服出街,人群中也少了很多异样的目光……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觉醒,也是对华服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