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效》中写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关于这句论述反映的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知行合一B.实践出真知C.人定胜天D.实践
没有其他道理可讲,这些都包含在实践过程中了。所以听说过道理却不眼见为实,即使听说的知识很多,也一定会有谬误;眼见为实却不力求理解,即使学识颇多,也一定会妄自臆测;明晓事理却不亲自实践,即使思辨缜密,也一定会陷入困境。不打听、不寻找道理,那么即使做事有分寸,也不是仁。这个道理屡试不爽。 之,代词,需...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荀子十分强调“行”体现了( ) A. 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 实践第一的观点 C. 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 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相关知识点: ...
①项,“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正确。 ②项,“见之不若知之”说明认识要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上升到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故正确。 ③项,“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错误。 ④项,真理具有相对性,要不断在实践...
1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这段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①实践出真知②要想获得知识只能通过实践 ③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实践 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
B符合题意,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 荀子的话强调道德修养重在实践;C不符合题意,C和B相比,只有B更符合题意;故选:B。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在强调( )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摘自《荀子·儒效》 解释:不若:不如。至:到了,到达。止:停,引申为达到极点。 全句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赏析:学习和认识事物是要循序渐进的,闻...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