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 / 城内城外 江南底色 Phase I 据有关研究,上海早期的城市形态,从设立上海务时的“河埠水乡型市镇”,到设县后的“环河型县市”,再到建成城墙后的“围郭型县城”,经历了一系列孕育。至上海开埠前,城墙内、外的城市建成区共同组成完整的上海县城,是典型的具有江南水网城市特征和冷兵器时代防卫功能的块...
“一圈”即近似圆形的城墙内部分,但在城墙建成后的很长时间,城内建成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发展相对迟缓,可谓“半城”。而“一带”,是城墙外至黄浦江的十六铺、董家渡区域,是城市东南方位的滨江地带,航运、贸易、产业十分发达,正所谓“一城烟火半东南”。 如果对应于后来的行政区划,上述“一圈一带”区域基本与老...
在实际发展中,南市地区向沪南滨江腹地(即今黄浦、徐汇南部之陆家浜路/徐家汇路/肇嘉浜路一线至黄浦江之间区域)有一定推进,闸北自治市也以依托苏州河、铁路场站和比邻公共租界北区的区位特点,学习西方城建经验,转变建城模式,填补了公共租界北区西界与沪宁铁路、苏州河围合用地,并与向北的虹口越界筑路地区一起沿宝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