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子问题,与大部分帝王一样,帝王的颜面高于一切,当时的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是要给明朝的进贡的,打朝鲜间接就在打明朝的脸。 二、功业心在作祟,"平外患"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这都是可以成彪炳史册的不世功业,显然,万历也看到了这一点。 三、不把小日本当回事,他认为只需"明朝天兵一到,敌寇可化为齑粉"。
万历皇帝时期抗倭援朝:历史上的战略壮举与帝国的抉择时刻在四百多年前的万历年间,一场规模宏大的军事行动正在中华大地上展开。彼时,明王朝面临的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挑战,更是关乎帝国命运和荣耀的重要战役。这不仅是国家威严的象征性展现,更是一次对国家实力和决心的高度考验。那么这场历史影响深远的军事行动究竟如何...
在明朝国内,万历皇帝开始“罢工”已经有5个年头,因此对于日本侵朝事件的反应迟钝而且混乱,以至于第一批援朝部队仅为游击史儒率领的不足3千人。因为粮草不继、情报不明加上大雨导致火器失效,史儒战死,全军溃散。败绩传回,明廷震怒,才决定以大军征讨。明朝此次出兵,用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总兵官、李如...
所以说这场援朝战争是拖垮明朝的罪魁祸首的观点就是错误的,因为这场战争本来就是非打不可的,因为日本之所以这样大规模的侵占朝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明朝,实际上这就是对大明朝地位的挑衅,就算我们不去考虑道义上问题,支援朝鲜也都是为了大明自身未来的安危考虑。事实上真正拖垮明朝的是万历末期才开始的辽东局势的...
万历援朝自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六月开始,到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阳历12月19日)露梁海战结束,前后历时六年有余。但是期间明日之间谈判了四年之久,所以真正双方交战的时间并不太多,因此打得仗也不多。码字的就来盘点下,这些明军参与的战役的胜负情况吧。第一次收复平壤之战: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
不过,此次的决定意义非凡,朱翊钧不得不审慎思索。他传召了支持与反对两方的代表,悉心聆听了各方的看法。在对利弊进行权衡之后,万历皇帝最终下定了出兵援朝的决心。在这个决定的背后,除了出于对藩属国施以援手的考量之外,还存在着更为深层次的战略方面的思索。首先,明朝要对其在东亚区域的霸主地位加以维护。倘若...
万历三大征之朝鲜之役,也称为万历平倭援朝,是明朝派兵击退入侵朝鲜日军的一次远征作战,它也是三大征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这场战争深刻影响了今后数百年的东亚局势,明军的远征在历史上除了肯定其必要性之外,也普遍认为它给明朝造成很大负担甚至是拖垮了明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数据不会说谎,先从...
抗倭援朝打出了近三百年的和平,意义不容抹杀 万历援朝之役不仅恢复了东亚地区的国际和平,更极大地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其不得不长时间收敛侵略他国的野心。下一次日本再度染指半岛,就已是三百年后得甲午之役了。对此,柯胜雨在其所著的《万历东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朝鲜之役惨败于明朝的记忆犹新,日本人...
万历二十年六月,万历皇帝下令派兵援朝,第一波过鸭绿江的部队的是辽东镇的骑兵,由戴朝弁、史儒两位将领带千名骑兵和装备过江。渡江部队虽然只有千人,但兵强马壮,朝鲜人看了后鼓舞振奋,希望赶紧进攻日军。但明朝将领很冷静,毕竟大军还没到,他们的任务主要是侦查,看看朝鲜情况。结果,入朝的明军发现朝鲜已经是...
从以上资料来看,万历援朝战争,中朝联军无论是在筹措粮食还是运输粮食,分配粮食时都存在极大的问题,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行。可以这么说,此战之所以前前后后拖延七年之久,粮食不继是最根本的问题。 当然,这种矛盾不影响这场战争的性质。战争期间,明朝、朝鲜组成联军,扼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既捍卫了朝鲜的国家独...